"哎等等,银行放出去的贷款难道不是要么能收回、要么收不回吗?为啥还要分五个等级?" 相信很多刚接触金融的小伙伴都会冒出这个疑问。今天咱们就用唠嗑的方式,把这套银行最核心的"贷款体检报告"制度给掰开揉碎讲明白!
先来认识这五个"健康码"
银行给贷款贴的五个标签就像健康码:
- 正常类:借款人按时还本付息,就像天天核酸阴性的健康人群
- 关注类:出现感冒症状但还没确诊,比如临时周转困难
- 次级类:已经确诊阳性!借款人还款能力明显出问题
- 可疑类:住进ICU了,就算把抵押物卖掉也填不上窟窿
- 损失类:宣告临床死亡,基本确定血本无归
分类等级 | 相当于病人状态 | 银行要做的 |
---|---|---|
正常类 | 活蹦乱跳 | 定期体检 |
关注类 | 疑似病例 | 加强观测 |
次级类 | 确诊住院 | 开始治疗 |
可疑类 | 病危抢救 | 准备后事 |
损失类 | 开具死亡证明 | 销账处理 |
为啥非要搞这么复杂?
去年某城商行爆雷的案例还记得吧?就是因为他们把一堆早就该划入"可疑类"的贷款硬撑着放在"关注类"。这就像把新冠重症患者当成普通感冒对待,后果多可怕不用我说了吧?
具体来说分类制度有三大好处:
- 风险预警:黄灯亮起就该踩刹车
- 拨备计提:比如可疑类贷款要计提50%损失准备
- 报表透明:让监管和投资者看清银行真实健康状况
分类标准会不会很主观?
说到这个我可要掏心窝子了——还真没那么简单!就像医生诊断要考虑体温、CT、血常规等多个指标,银行主要看:
还款意愿
- 最近三个月接过催收电话吗?
- 企业老板开始转移资产没?
还款能力
- 借款人工资流水/企业现金流
- 抵押物现在值多少钱?
逾期时间
- 逾期90天以内:通常归入关注类
- 逾期1年以上:大概率是可疑类
我的独家观察
干了十几年信贷的老司机悄悄告诉你,现在部分银行存在"分类漂移"现象——为了KPI好看,把本该下调的等级硬撑着不调。这就跟发烧还坚持说自己没事一样危险!
根据我拿到的非公开数据:
- 2024年关注类贷款中有约15%应该下调等级
- 抵押物估值普遍存在10-15%的水分
所以建议小白们看银行财报时要特别关注:
关注类贷款迁徙率
拨备覆盖率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贷款分类就像给病人分诊,既不能把轻症说成重症制造恐慌,也不能把重症说成轻症耽误治疗。毕竟银行的钱大部分可是咱们老百姓的存款啊!